本帖最后由 John 于 2025-8-4 02:18 编辑
王倩一直都知道丈夫是个秘密的人,他有一把锁,锁住了床头柜的抽屉,也锁住了王倩想要窥探丈夫内心世界的门。
那天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他们又吵了起来,结果就是她丈夫摔门而出。留下一脸委屈的王倩,每次都这样只要一吵架,一闹矛盾,他就摔门而出。
别人家吵架了都是做丈夫的哄老婆开心,让着老婆之类的,在他们家从没有过,过分的事每次都是王倩先低头。
王倩坐在床头,一眼就看到了那个锁着的抽屉,或许是这么多年的委屈,也或许真的好奇里面到锁着的到底是怎么样的秘密。她握着那把锁有过犹豫,有过紧张,但更多的是好奇。
那把挂在那里5年的锁,“咔哒”一声被王倩撬开,她屏住呼吸。
同志杂志、同志光盘,还有一本泛黄的日记本。她把杂志一页一页的翻,把日记一篇一篇的读。丈夫藏了30多年的秘密一下子四散乱飞。
王倩这一刻突然意识到自己走进的是一段怎样的婚姻。那个结婚这多么多年依旧因为“害羞”而不愿意跟自己亲热的枕边人,一直隐瞒着自己“同志”的身份。
她觉得自己的天都塌了,她掏出手机上网搜索,才发现原来像她这样的人群很庞大,被称为“同妻”。
据同性恋问题专家李银河研究,国际上一般认为男同性恋者占男性人群的3%—5%。而在中国,迫于家庭和社会压力,约有80%的男同性恋会与女性结婚。按此估算,中国约有1600万“同妻”。而在实际生活人口近2000万的重庆,专家的估算是“同妻”超过20万人。
这些同妻,有的勇敢的走出来了。而有的为了孩子,为了面子选择隐忍,选择妥协。
在12月25日重庆同性恋亲友会举办“同妻有话说”的小型活动,将“同妻”这个长期失声的群体推到台前,并发出她们的声音:“如果是‘同志’,请不要走进异性婚姻。如果是‘同妻’,直面他,走出来。”
“每天晚上他都是等我上床睡了之后才上床,衣服裤子穿得严严实实的就怕我要对他怎么着一样的,偶尔他很早就上床睡得跟死猪一样。一靠近他,他就说工作很累,没精力。”王倩带着泪水狠狠地说。
这是12月25日的下午,“同妻有话说”活动现场,不到50多平方米的大厅,挤进了80多人。有同妻,有同志家属,当然也有已经走进婚姻的同志。
5年前,王倩和丈夫结婚了,然而直到今年,她才发现丈夫的性取向,他喜欢的是男人。
“他让我很放心,每天基本能回家吃饭。从来不跟女同事单独相处,也顶多就几个男性朋友一起出去玩玩。”婚后,这个斯斯文文的企业高管,让王倩感觉“什么都变了”。
在一次打扫房间时,王倩发现了藏在角落的一张碟片,碟机里播出的画面,让王倩越看心跳越厉害——都是两个男人的激情。
揣着忐忑不安和怀疑,王倩上网搜相关资料。并时不时试探丈夫对“同志”话题的反应。
被恐惧反复折磨的王倩终于忍不住和丈夫摊牌:“为什么你的抽屉一直锁着?里面装着什么东西,我要看!”丈夫再三狡辩说里面啥都没有,就一些现金和债权之类的。
王倩拿出那本杂志扔在丈夫的身上。质问:“为什么你只看男人!你是不是同性恋”
束手无策的丈夫只能再三辩称:“不是的,那只是一本普通的杂志而已。”直到王倩哭着拿出那本日记本的时候。丈夫才百口莫辩,他承认自己最多是双性恋。
当王倩提出离婚的时候,她丈夫一直哭着求原谅央,求不要离婚,乞求不要分开。
那是最难的一段日子。两个人都很痛苦。“你知道那种感觉吗?在一起5年,就好像和两个陌生人同住一个房子里。那种歇斯底里的痛和绝望,难以描述。”王倩绝望的述说着。
最后王倩说,如果当时她装作什么都不知道,继续和丈夫过着这种无爱无性的日子,现在会是怎样。
可是她知道,生活没有如果,她也不会允许那种如果发生。
和王倩一起参加活动的,还有同是同妻的袁姗。
袁姗和同性恋丈夫育有一个2岁小孩。和王倩不一样的是。
婚后不久,丈夫就选择“出柜”,坦白自己的性取向。而袁姗每次都不相信,在她的认知里,如果真的是同志,都会偷偷摸摸的,哪里会像这样说的呢。
直到去年国庆的时候,丈夫又提起这件事,并让她上网看,还在微信给她传了一张他和一个男人亲密的照片。袁姗直言“吓死了,心好痛,头很晕。”
接下来的一个星期,袁姗一整晚一整晚地睡不着觉,连续三四天粒米不沾。当丈夫向她承诺,“给我半年时间改。我们不要联系,我改好了就会回来找你”时,袁姗依然想着“要一起努力”。
然而,谎言像泡沫,一个个被戳破。“他一开始跟我说,没有和同性发生关系,后来又承认有。他说要改,实际上没有改,也没法改。”袁姗回忆着,实在忍受不了,袁姗提出了离婚,或许放手是他们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。
但是,并非所有“同志”都有心欺瞒。35多岁的“同志”李华结婚5年多,正在为“妻子不想离婚”而苦恼。
30岁那年,李华和同在工厂的同事结婚,很快有了小孩。然而,小孩还未满一岁的时候,李华终于找到了自己不想找女朋友的原因。
李华说,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,根本没有接触过什么是同性恋,只知道自己对男性有一点点爱慕。在确认自己性取向之后,他试着改变,试着不要往那方面想,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上。但是不管他怎么努力,“改变不了就是改变不了。”
“一开始想离婚,但是妻子坚决不同意。一说离婚,妻子就会问我,难道你不觉得单亲家庭更痛苦?我不在乎你是不是喜欢男人,只要你对孩子负责,对我们这个家负责,我无所谓的。”李华说,
自己建议妻子上网搜索同性恋的资料,但是妻子坚决不看。如今李华只希望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影响。
儿子是同性恋的成都阿姨刘妈妈突然抛出一句感慨:“我想我儿子对我说的话是对的。”
其实像刘妈妈一样,坦然接受儿女是同性恋、并参与活动的父母,越来越多。
“儿子‘出柜’的晚上,我们聊了整整一夜,最后的结果是我和他爸爸妥协了。我们请求他,我们接受你‘出柜’,你能否先结婚、生个孩子,再离婚?”刘妈妈说,当时儿子直接拒绝了,儿子告诉她,“这个问题我想过,但是这不应该,也很不道德。活在谎言中的人,会伤害自己,会伤害对方,也会伤害自己的下一代。”
李妈妈的发言,像往压抑的现场扔了一个手榴弹,炸出一个大洞。
“同志”小邓直言:“‘同志’的社会能见度不高,不受世俗、法律的承认,这导致更多的‘同志’去找异性结婚。如果‘同志’得到更平等的对待,会有更少的人选择去欺骗。”
小邓还把自己的把父亲带到现场。他继续说:“现在社会对同性恋的宽容度已经大了很多,但问题在于,“同志”们是怎么认识自己,想要什么样的人生。“女人是个好东西,体贴顾家,但是你没有办法给她爱。‘同志’们不应该既享受了男人的性,又想要现妻的爱。”
“不要骂他们是骗子,其实他们也很苦。”刘妈妈对王倩说,希望社会不要把这些走进婚姻的男同性恋想得太坏,他们也是迫于社会和父母的压力。大家可以互相帮助,不要成为敌人。“但是,有一点是不变的,我们希望‘同志’不要走进异性婚姻。”
|